本周民瘼專題探討「真、假有機蔬菜」,如果是「假有機」,消費者可能花了冤枉錢,還吃得不乾淨、不安心。農民有心種有機蔬菜,政府應配合輔導認證,才能讓消費者吃得安心。
愈來愈多傳統市場的菜販都告訴消費者「這是有機的蔬菜!當然比較貴。」但在消費者眼前的「有機蔬菜」,沒有明確標示、檢驗,消費者徬徨:真的是有機蔬菜嗎?
「有機」和「非有機」,除CAS有機認證標章外,還可從兩個方向,觀察台灣有機產業的發展。
一、台灣每公頃每年使用40、50公斤農藥,全球排名第3,僅次於中國和南韓;而國內農藥管理的最大問題,來自走私和使用禁藥,甚至在鄉間小店都可買到農藥。
二、台灣有機種植只占總耕作面積0.28%,連1%都不到。回頭想想,市場「到底有多少」國產有機農作物?
北港媽祖醫院院長林欣榮說,吃對食物很重要,不同蔬果,養分不同,若能吃得自然、少農藥、少用人工添加物,就是健康的開始。
2個月前,雲林西螺1處網室菜園,賣出首批有機蔬菜,價格是同種一般蔬菜的4倍;還有1處有機菜園,菜才開始種,就全被訂光。讓隔壁一般菜園的農民羨慕不已。
對農民而言,經營有機菜園「有利可圖」,又能讓消費者吃得健康,但CAS有機認證手續繁瑣、費時費錢,農民視為畏途,甚至放棄而繼續使用農藥化肥,壞了土地,也無益於消費者。
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琮琪,5、6月在西螺10個地點採土壤分析,發現西螺菜園的土壤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」;年長農民使用化肥比率很高,但年輕農民觀念已經改變。
「這是好的開始。」他說,改用有機肥,只要方法正確,一般菜園都可變成有機菜園,而「有機蔬菜面積增加,吃出健康比例增加」。為了健康,大家都要努力!
【2009/09/14 聯合報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