宴席菜單有很多「大帽子」式的名字,不要說老外看不懂,中國人尚且都看不大懂,更多菜單上的名字,我們必需從細微的飲食生活文化差異之中,尋找他的來歷。
不久前在一所大學的「飲食文學」課堂上問同學們,有誰知道「馬蹄」的另外一個名字,我特別規定港澳同學不可作答,但本地同學們大多答不出來,猜了好一會兒才有一個人舉手說「荸薺」,我再問「干貝」的另外兩種名字,一種是乾的一種是溼的,在香港同學提示下,才終於答出「帶子和遙柱」。
廣東菜是中菜裡最早國際化的一種菜系,但很多名稱在用法上和台灣不同。香港朋友常說「餅店」,其實就包括中式西式糕餅,但在台灣一般稱「餅」的,指的是中式的糕餅或麵餅,西式有奶油有牛奶的稱蛋糕,另一種不同的稱謂「雪糕」,在台灣多半指的是較軟的有很多奶製品在內的,和硬硬的冰棒是不同的,和冰淇淋更不同。若說到「土豆」,在大陸是馬鈴薯的名稱,但用台語直譯就成了花生,至於講到酸菜,這回可真是好吵了,有人說是綠色的,有人說是黃色的,有一回我請朋友去買鹹菜,我要的是深綠色的老鹹菜,他買了黃色的結球型芥菜頭醃的那種,後來又要他再重買,但這回他買回了雪裡紅。
中國地方大,每個地方對菜名的用法不相同,走到哪就得瞭解當地的習慣稱法,甚至每個家庭或每個時代的稱法都有不同。記得小時侯我們稱鳳梨為菠蘿,但好久不用這個名字了,可是大多人也還是清楚,我最怕有些菜單上的名字,抽象的讓人霧裡看花,不知葫蘆裡賣的什麼東西。
一回朋友要訂宴席,將菜單傳來要我幫他們看一下,老實說,要以這樣一份菜單來決定菜色,真的難以判斷。什麼「富貴滿堂」、「翡翠白玉」或「金枝玉葉」、「花好月圓」,那真叫人大猜謎啦。我參加過一些美食競賽的評審工作,那些參賽者也許是想要表現特殊一點,菜單上的名稱為「際風葉落知曉秋」、「風城。相思。菜櫥間」… …,類似這樣風花雪月的名字,更叫人摸不著頭緒。菜名令人看不懂在中國餐廳是常有的事,西方的菜單大致說來菜名比較老實,說明較為清楚,除了菜色的名稱之外,大多會有一兩行解說,肉類魚類大都有部位和做法的說明,中餐餐廳裡有些為了宴會取些吉祥的名字,是為了有個好彩頭,因此會發生看菜名猜不出要給我們吃什麼,如果有英文只好先看看英文,但英文部份可就更精彩了,有的直譯「富貴滿堂」什麼東東的,也有寫出食材說明的,不過中國食材翻譯成英文更不是件簡單的事,有直接翻譯的,例如說海蜇皮就是jellyfish(水母),雖然我們是這麼吃的,但中文裡稱海蜇皮好像較優雅一些,直譯之後真有點嚇人,至於翻成英文後,所有麵糰做的小點都稱dumpl ing或直譯dim-sum(點心),不管是餃子、小籠包、大包子、粽子,更不要說餛飩、扁食、水餃蒸餃的分別了。
宴席菜單有很多「大帽子」式的名字,不要說老外看不懂,中國人尚且都看不大懂,更多菜單上的名字,我們必需從細微的飲食生活文化差異之中,尋找他的來歷。
出自:
http://www.tol.com.tw/CT_NS/CTContent.aspx?nsrc=B&ndate=20090615&nfno=N0316.001&nsno=29&nkeyword=%ad%b9%a7%f7&SearchArgs=Keyword%3d%ad%b9%a7%f7%26Attr%3d%26Src%3d11%26DateFrom%3d20090528%26DateTo%3d20090627%26ShowStyle%3d2%26PageNo%3d3%26ItemsPerPage%3d10&App |